干粉加药机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投加问题主要包括不下料、计量不准、堵塞等,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加药系统的稳定性和加药精度,进而影响水处理或其他工艺的效果。以下是这些问题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对应的解决方法:
一、不下料
常见原因:
1.干粉结块或受潮:干粉在储存或输送过程中吸湿结块,导致无法正常下料。
2.料仓内无料或料位过低:没有及时添加干粉,或料位传感器失效未报警。
3.螺旋输送器(或给料器)故障:如电机不转、传动皮带脱落、螺旋叶片卡死或损坏。
4.气源压力不足(气动系统):对于采用气动破拱或输送的系统,气压不足会导致不下料。
5.破拱装置失效:干粉容易在料仓内架桥,若破拱装置(如振动器、气锤、空气吹扫)未启用或失效,会导致物料无法下落。
6.电气控制故障:控制柜、PLC程序、传感器信号异常,导致加药机未能启动下料程序。
解决方法:
•检查并更换受潮或结块的干粉,确保干粉干燥、松散;
•定期检查料仓料位,确保有足够的干粉,并保证料位计/传感器工作正常;
•检查螺旋输送器是否运转正常,有无异物卡住,必要时清理或更换;
•检查气源压力(如适用),确保达到设备要求(通常为0.4~0.6MPa);
•启用或修复破拱装置,如振动器、气锤,定期清理防止失效;
•检查电气控制系统,包括电源、控制信号、PLC输出,确保下料指令能正常执行。
二、计量不准
常见原因:
1.螺旋给料器磨损或间隙过大:长时间使用后,螺旋叶片磨损,导致输送量不稳定。
2.电机转速不稳定或变频器故障:计量依赖于精确的转速控制,电机或变频器异常会导致实际下料量偏离设定值。
3.干粉物性变化:如干粉的密度、流动性、湿度发生变化,影响计量精度。
4.校准不准确或未定期校准: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,未重新标定计量系统。
5.下料不稳定(如架桥、下料不连续):导致实际给料不均匀,从而影响计量。
6.控制系统参数设置错误:如PID参数、给料速率设置不当。
解决方法:
•定期检查并更换磨损的螺旋叶片,保持合适的输送间隙;
•检查电机与变频器运行状态,确保转速稳定,必要时进行维护或更换;
•控制干粉的存储条件,避免受潮或结块,保持物性稳定;
•定期对加药机进行计量校准,确保设定流量与实际一致;
•解决下料不稳的问题(如加强破拱、改善料仓设计)以提高计量稳定性;
•核查并调整控制系统参数,确保与实际工况匹配。
三、堵塞
常见原因:
1.干粉溶解性差或调配不均匀:干粉加入水中后未能充分溶解,易在溶解槽、管道或喷嘴处形成结块或沉积,造成堵塞。
2.溶解水流量不足或水温过低:水量不足或水温低会影响溶解速度,导致干粉在管道中堆积。
3.加药管道或阀门设计不合理:弯头过多、流速过低、管径过小都容易造成堵塞。
4.干粉中有杂质或大颗粒:杂质容易卡在管道、阀门、喷嘴等位置。
5.加药泵(如螺杆泵、隔膜泵)故障或选型不当:泵的输送能力不足或内部磨损引起堵塞。
6.系统停机后未及时清洗:干粉残留在管道中,干结后造成堵塞。
解决方法:
•优化干粉溶解过程,确保干粉与水充分混合,可增加搅拌装置或延长溶解时间;
•调整溶解水流量与水温,保证满足干粉溶解要求;
•检查并优化管道布局,减少不必要的弯头,选择合适管径,保持流速合理(一般建议1.5~3 m/s);
•加强干粉进料前的筛选,避免大颗粒或杂质进入系统;
•选择合适的加药泵,定期检查泵的运行状态,及时更换磨损部件;
•系统停运前应彻底清洗管道和溶解装置,防止残留干粉干结;
•定期检查并清理易堵塞部位,如阀门、喷嘴、混合器等。
总体预防与维护建议:
1.定期巡检与维护:包括检查料仓、输送器、计量装置、管路、泵等关键部件;
2.干粉储存条件控制:保持干燥、通风,避免受潮和结块;
3.系统清洁与冲洗:尤其在长时间停机前,必须进行清洗,防止残留物干结;
4.设备校准与参数优化:定期校准计量系统,根据实际工况优化控制参数;
5.操作人员培训: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设备原理与常见问题处理方式。
如您能提供更具体的设备型号、工艺流程或使用场景(比如用于污水处理、净水、工业循环水等),我可以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